新華社西安11月10日電 題:“在常規武器試驗道路上不斷沖鋒!”——陸軍某試驗靶場高級工程師吳穎霞記事
劉小紅、梁瀟
如果時光可以濃縮,陸軍某試驗靶場高級工程師吳穎霞的人生中,那些燦爛輝煌都收納在一只舊皮箱里。
這只“舊皮箱”,裝滿吳穎霞的青春和榮譽: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中國婦女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第十屆執行委員會委員、全軍優秀指揮軍官、全軍優秀共產黨員……
一個個獎章、一本本證書、一項項成果,無不是對她28年如一日,為我國常規武器試驗無私貢獻的褒獎。
“榮譽僅僅代表著過去,我是一名國防戰線上的普通戰士,在常規武器試驗道路上不斷沖鋒,是我該有的姿態。”吳穎霞說。
1991年,吳穎霞大學畢業,來到試驗靶場,成為這里的首個女研究生。
“剛到試驗靶場時,住的是危房,喝的是沙子水,整個技術室只有一臺計算機,專業資料的匱乏就更別提了!”吳穎霞說。
雖然條件艱苦,但吳穎霞卻給自己定下了那個在別人看來“不切實際”的目標:“兩年內勝任本職,三年內精通專業,五年內成為技術帶頭人”。
為早日勝任工作崗位,她從最基礎的校驗工作干起,短短3個月,就寫了10萬多字的專業筆記。
“為學習設備原理,我把能找到的報廢設備逐一拆開,研究部件,畫結構圖,一口口嚼,一點點消化。”吳穎霞說。數月后,她不僅掌握了10多種常用光學設備的結構原理,還能從測試數據中快速準確判斷設備故障位置。
這種拼勁,讓吳穎霞很快從日常試驗任務中脫穎而出,成為當時試驗靶場最年輕的試驗主持人之一。
1994年初,她擔任某裝備試驗主持人。試驗中,敏銳的她發現其戰術指標不符合實戰要求。為讓大家信服,她主動申請反復試驗,在檢驗結果面前,裝備廠家和業內專家開始對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刮目相看。
試驗靶場就是戰場。這是吳穎霞在長期科研試驗工作中,最深的領悟。“要‘為戰友生命負責,為能打勝仗把關’。”吳穎霞說,“而要做到‘負責’,持續創新提升試驗能力很關鍵。”
2001年,一次導彈試驗任務因故出現延期。吳穎霞帶領試驗組深入車間與專家、工人一起分析工藝流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檢查試驗數據,一張圖紙一張圖紙查看設計結構,半個月后,終于找到并解決問題。
試驗雖然成功了,但吳穎霞卻陷入了沉思:一個小問題,就致使試驗停滯這么長時間,如何才能從根本上提升試驗效率、確保試驗質量?
“傳統導彈試驗方法不但花費昂貴,而且環境條件制約多,難以提高試驗效率。而破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實現試驗靶場仿真技術。”吳穎霞雖然看得遠,但在當時,“仿真技術”對于常規武器試驗還是個新生事物。
吳穎霞帶領團隊從零做起,開始了一段艱難的創新路。一次次假設、論證、推翻、再論證、再推翻,使試驗靶場具備仿真試驗能力。
吳穎霞率領團隊先后承擔課題30余項,攻克仿真建設技術難題100多個,初步建成了以復雜運動姿態等為重點的仿真試驗條件,初步具備了多樣環境等條件下的仿真測試能力,在20余型導彈重點試驗中得到了實踐應用,她也先后獲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10項,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
雖然先后擔任多個崗位職務,但吳穎霞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腳踏實地、勤奮敬業。
2004年,走馬上任技術部首任主任的吳穎霞,帶領大家加班加點緊鑼密鼓地開展試驗任務,當年圓滿完成科研試驗任務近百項,單位也被評為全軍軍事訓練一級單位。
擔任總工程師的六年時間里,吳穎霞主持完成了試驗靶場多項建設,年均指導完成試驗任務百余項,試驗靶場綜合試驗能力持續提升。
吳穎霞深知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她結合重大任務鍛煉、推進軍地融合培養、創建創新團隊,促使人才建設駛入了“快車道”,一批高層次拔尖人才成了單位建設中堅力量。她自己先后也培養優秀科技干部40余人,帶出技術骨干20多人,為專業建設的長遠發展儲備了厚實的技術力量。
28年間,吳穎霞一心撲在常規武器試驗事業上,平均每年有280多天在一線加班。
28年來,她先后完成重大試驗任務110余項,填補了我國武器裝備試驗領域10余項空白,成長為一名常規兵器試驗領域的專家能手。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