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美國議員1987年在國會山前砸東芝收音機\網絡圖片
綜合《日經新聞網》、彭博社、新華社報道:回顧歷史,美國對於可能挑戰其霸主地位的第二大經濟體,向來是不遺余力打壓。在1970年代至1990年代,美國對當時的世界第二強國日本發起了漫長的貿易戰和匯率戰,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其半導體的領頭羊地位也在美國全面圍堵下,失去了往日的榮光。
二戰結束后,日本經濟高速騰飛,在1960年至1970年間,該國國民生產總值(GDP)有7年都以10%以上的高速率增長。日本產品也迅速攻佔美國市場,例如日本鋼鐵在1976年佔到美國進口鋼鐵總量的五成以上,日本汽車也在1980年佔據美國逾兩成市場。美日貿易逆差因此飛速增長,在1981年,美日貿易逆差超過500億美元,佔到美國當年整體貿易逆差八成,引起華府高度警惕。美國因此對日本發動七次貿易戰及金融戰,逼迫對方簽下《廣場協議》,導致日本進入失落的三十年。
多次利用“301調查”
面對日本的崛起,華府上下都充滿了敵視態度,許多媒體聲稱“日本正在經濟侵略美國”、“這是一場新的珍珠港偷襲”,當時還是地產商人的特朗普也多次上電視指責“日本正在有系統地吸美國的血”。美國政府則開始頻頻利用《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在1976年至1989年間,對日本產品進行20次“301調查”,絕大多數以日本讓步自愿限制出口告終。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半導體之戰。在日本政府70年代的大力補貼下,日本半導體的發展欣欣向榮,在1986年佔到全球市場五成,動態隨機存取存儲器(DRAM)更是佔領八成市場,奪走了美國原本的主導地位。華府立即啟動“301調查”,要求日本終止傾銷行為,并要求美國在日本的市場份額擴大一倍至20%。美日同年簽訂第一次《半導體協議》,但美國半導體業依然沒有起色,里根政府因此在1987年宣布對價值3億美元的日本電子設備加征100%的報復性關稅,逼日本增加進口美國貨。1991年,美國迫使日本簽訂第二次《半導體協議》,五年協議期結束后,美國半導體在全球和日本的市場均擴張至三成左右。而日本半導體業在美國的絞殺之下榮光不再,2019年的全球份額約為10%,比起巔峰時期遠遠遜色。無獨有偶,美國對於日本計算機也動用了類似的圍堵手段。
另外,在“301調查”等手段無法有效緩解美日貿易逆差的情況下,美國還向日本貨幣開刀。1985年,美國強迫英、法、日和西德簽訂《廣場協議》,以幫助美元貶值,平衡美國赤字。其中日圓受創最深,1985年至1987年,日圓對美元升值超過50%,嚴重傷害了日本出口導向型經濟。與此同時,國外熱錢迅速湧入,日本房價暴漲,形成泡沫經濟。在1990年泡沫破碎后,日本經濟萎靡不振,政局也動蕩不安(十年換七任首相),進入了失落的三十年,美國的圍堵這才告一段落。
日無原則順從導致崩盤
恒大研究院認為,當年日本對美國無原則順從,結果貿易戰不斷升級,直到日本應對失當崩盤。這段歷史體現了美國對於可能挑戰其霸主地位的第二大國,向來是不遺余力打壓,充分暴露了美國的單邊主義、霸權主義、本國利益優先的本質。
但也有樂觀觀點認為,日本汽車業就從美國打壓下突圍。例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赴美設廠,截至2019年已累計在美投資220億美元,在美國僱用近14萬員工,這種本土化生產不僅有助於化解貿易戰風險,也增加了美國消費者對日本品牌的認同度。新華社認為,后發國家在追趕式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引發守成國家的打壓,如果應對得當,這種打壓無法得逞。
美日七次貿易金融戰
一 紡織品戰
1956年-1972年
•日本紡織品以物美價廉搶佔了大量美國市場。1956年開始,美國密集通過限制日本紡織品的法案,最終以日本“自愿限制出口”的妥協而告終。
二 鋼鐵戰
1968年-1978年
•日本鋼鐵1968年佔全美鋼鐵消耗7%,比1960年急升6%,這遭到美國鋼鐵行業工會的強烈阻擊。在美國威脅下,日本鋼鐵業在10年內被迫3次自主限制對美出口。
三 彩電戰
1970年-1980年
•日本家電行業1970年起崛起,巔峰時囊括三成美國市場份額。1977年美日簽訂貿易協議后,日本“自愿限制出口”三年,但美國彩電并未因此崛起,市場仍然被韓國、中國臺灣等瓜分。
四 汽車戰
1979年-1987年
•在1980年前,日本汽車以小型、省油、便宜等優點,佔據了美國市場的21%,導致全美車廠強烈抗議。最終以日本汽車廠家赴美投資、自愿限制出口、取消國內關稅等妥協手段告終。不過日本汽車產業抓住機會加快轉型,依然牢牢佔據美國市場。
五 匯率戰
1985年廣場協議
•美國由於貿易赤字劇增,壓迫日本、英國、法國及西德與其簽訂《廣場協議》,其中日本受害最深,1985年至1987年,日圓對美元升值超過50%,導致國內泡沫急劇擴大。
六 半導體戰
1987年-1991年
•日本早期憑藉低價芯片席捲美國市場,美國以開啟301調查等手段進行貿易保護,最高時對價值3億美元的相關設施加收100%的關稅。最終以美日兩次簽訂《半導體協議》,日本對出口半導體進行價格管制等手段結束。日本的半導體行業逐漸走向沒落。
七 美逼日系統性改革
1980年-1995年
•美國尋求系統性地打開日本市場,兩國1985年開啟《市場導向特定行業》(MOSS)談判,使美國打開日本電信、醫療、電子產品等多個市場。1990年,美日開啟《結構性障礙協議》談判,華府要求日本調整排他性的經濟結構。1995年,美國企圖通過《美日夥伴關係框架談判》再次要求日本汽車業實施“自愿出口限制”,但遭到對方堅決拒絕。
售蘇聯機床 東芝向美“謝罪”
美日80年代在高新技術領域競爭激烈,東芝等著名日企成了美國的眼中釘。1987年,在得知東芝機械向蘇聯出售降低潛艇噪音的機床后,美國抓緊機會實施嚴厲制裁,還有國會議員在白宮前砸碎東芝收音機洩憤。東芝集團不得不在美國大小報紙刊登“懺悔廣告”,董事長佐波正一和總裁渡里杉一郎請辭。
冷戰期間,巴黎統籌委員會限制成員國向“華約”國家出口戰略性物資以及先進技術。但東芝集團旗下的東芝機械在1982年至1984年間,偷偷向蘇聯出口降低潛艇噪音的9軸數控機床,令蘇聯潛艇可以避開美國的追蹤。
東芝1987年“東窗事發”后,美國迅速以“國家安全”為藉口發起猛烈制裁。美國軍方取消購買東芝機械導彈技術的協議;國防部取消與東芝達成的150億日圓(約11億港元)電腦產品合約,還禁止與東芝機械簽訂新的軍事合約;參議院則禁止東芝集團的所有產品出口到美國,上限為5年。以鄧肯.亨特為首的5名國會議員,還在國會山前用錘子擊碎一部東芝牌收音機。
東芝集團董事長和總裁只好請辭下臺,集團還花費1億日圓(約730萬港元)在美國大小報紙刊登“懺悔廣告”,向“美國人民和政府鄭重道歉”。此后,日本還妥協加入美國戰略防禦計劃,與美國共同開發戰鬥機,而美國有權獲得所有技術,如愿打開了獲得日本技術的渠道。有分析指出,美國之所以實施制裁,只因害怕日本在科技領域佔優。
專家:中國非日本 不會任由美打壓
綜合《中國日報》、BBC報道:美國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S.Roach)認為,如今美國對中國的打壓策略,與上世紀80年代美日經濟對峙如出一轍,面對嚴峻的宏觀經濟狀況,美國再次利用打壓他人、轉移壓力的方式尋找“代罪羔羊”,而非直面解決自身經濟問題。特朗普政府甚至委任了負責上世紀美日貿易戰的老將萊特希澤來負責中美貿易戰。羅奇對這種“昨日重現”的方式感到不安,他警告,中美對峙的結局會與三十年前的美日對峙大為不同。
羅奇分析,中美貿易戰和美日貿易戰的背景有相似之處,均為美國國內儲蓄急跌,催生了大量的財政赤字與貿易赤字,而目前特朗普政府面臨的國內儲蓄情況,甚至遠低於三十年前的里根政府。他認為美國應直面自身問題,提高儲蓄率,而非莽攻假想敵。
也有專家警告,中國不會像當年日本一樣任由美國打壓。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黎麟祥指出,“我不認為中國會同意簽署任何與廣場協議類似的協議,中國更獨立於美國,日本則更依賴於美國。中國會進行抗爭,而日本卻沒能力這麼做。”他同時指出,中國應從日本身上學到,在金融領域的改革和匯率改革上,應該堅持自己的路徑,而不要屈服於外國的要求。但他也提醒道,日本被認為是美國的盟友,中國則被看做戰略競爭對手。所以在美國眼中,中國如今帶來的威脅要遠大於當年的日本,“美國對待當前的問題會更嚴肅。”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巴西總統新冠病毒檢測結果轉陰
下一篇:西雅圖爆發反種族主義示威 至少45人被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