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7月15日電 題:熱干面:魚米之鄉“搞”了一碗大名鼎鼎的面
新華社記者廖君、田中全
湖北,魚米之鄉,卻“搞”了一碗好面——熱干面,還入選了湖北省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技藝名錄。
手抓二兩面條,用長勺在開水里抖動幾下,撈出倒入碗里,澆上鹵水,再依次加入胡蘿卜丁、酸豆角、小蔥等十多種佐料,最后淋上一勺香濃的芝麻醬……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熱干面。在武漢“封城”的那段時間里,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熱干面,是許多武漢市民的念想。
疫情肆虐期間,各地的人們時刻惦念著荊楚大地。那幅極具人間煙火氣的各地美食為熱干面加油助威的漫畫,曾打動無數人的心:廣東早茶、山西刀削面、山東煎餅、蘭州拉面等都在給武漢熱干面加油!
“對武漢人而言,沒有什么事是一碗熱干面不能解決的。”武漢蔡林記執行總經理王永中告訴記者:“武漢人離不開熱干面,熱干面不僅是他們的糧食,更是精神上的糧食。”
2011年6月,蔡林記熱干面制作技藝入選第三批湖北省級非遺名錄的傳統技藝名錄。作為武漢熱干面的老字號之一,蔡林記在經歷了史上最長時間的打烊后,3月24日起,從逐步恢復線上營業到開放堂食,再到如今的正常營業。“蔡林記在武漢市有70多家店鋪,不到兩個月時間,已全部恢復營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熱干面的由來與武漢的地理位置和天氣密不可分。武漢歷史上有“火爐”的稱號,武漢夏季氣溫高、時間長,長期以來人們在面條中加入食用堿以防變質,這種面被稱為切面。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人,在關帝廟一帶賣涼粉和湯面。由于天氣悶熱,面賣不完容易變質,李包就把剩下的面條煮熟撈出,晾在案板上。他又不小心將麻油潑在了面條上,隨即靈機一動,索性把麻油與面條混拌,再將面條扇涼。售賣的時候,李包將抹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燙幾下,濾出水,加上賣涼粉的佐料,熱氣騰騰,誘人食欲大增,有人問他這是什么面,他脫口而出:“熱干面”。
“后來有個姓蔡的人繼承了前人熱干面制作技藝,又反復加以改進,形成了特定的技藝流程。”王永中說,“只要用筷子將熱干面三轉九拌,熱干面頓時香氣四溢,拌著清脆的胡蘿卜丁等各種佐料,就成了武漢人終生追隨的味道。”
4月8日武漢“解封”后,巷子里飄出來的第一縷香便是熱干面的芝麻醬香,熱干面成為武漢“復活”的象征。
兩個月沒有做生意的羅氏熱干牛肉面創始人羅思偲在“封城”那段時間也沒有閑著,他自拍如何在家自制熱干面的一段視頻放到網上,被眾多網友點贊和追捧,他還準備了一些團購套餐送到社區。“熱干面不單單是好吃,更是武漢人給予自己的支持和信心。”
“熱干面性格‘剛毅’‘不屈服’,尤其在武漢濕冷的冬天,熱干面經得住100度開水的千錘百煉,又能在低溫下迅速降溫,并依然保持著自身的韌性。這就像武漢人的性格‘不服周’、不認輸。”羅思偲說。
“熱干面是中華荊楚民俗和飲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歷史。‘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我們要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不斷傳播,讓更多人了解熱干面精神。”王永中說。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