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水長流(中國畫) |
黃土地的主人·橫山老腰鼓(中國畫) |
樓宇黨建(油畫) |
唱響明天——打造千年雄安(油畫) |
大灣騰龍(中國畫) |
安吉余村(水彩畫) |
璀璨長三角——貫徹落實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版畫) |
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大文藝工作者與黨同心同德、與人民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真情傾聽時代發展的鏗鏘足音,生動謳歌改革創新的火熱實踐,在文藝創作、文藝活動、文藝惠民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取得豐碩成果。”回顧中國美術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美術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煥發出蓬勃的創造熱情,在主題性美術創作上凝心聚力,創作出一大批體現新時代藝術高度的優秀作品。圍繞黨的百年光輝歷程、新中國成立70周年、改革開放40周年、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帶一路”等重大主題,美術工作者守正創新,生動表現中國精神、時代精神,作品的思想內涵、氣象格局和境界品格呈現出鮮明特征,形成了“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的創作新格局,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彰顯主題性創作的時代特征
在新時代重大主題美術創作中,以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為主題的美術作品最具沉甸甸的分量,譜寫了波瀾壯闊的視覺史詩。
矗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西側廣場上的5座雕塑,以《旗幟》《信仰》《偉業》《攻堅》《追夢》為題,分別通過黨旗形象和4座大型人物群雕,形象詮釋了“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的深刻內涵和中國共產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的豪邁氣概。在該館展出的近200幅不同類型的美術作品,生動展現了黨成立以來各歷史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講述了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懈奮斗取得的偉大成就。
縱觀這批作品,可以洞見近些年主題性美術創作鮮明的時代特征。
視野宏闊,構成恢弘視覺史詩。在表現黨史主題時,美術工作者走進黨史發生的“現場”,實地感受歷史風云,體味歷史事件中的動人情景,使許多故事有了嶄新的構思、全新的表達。尤其在表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要篇章中,美術工作者深入生活、體察時代,把感同身受的大情懷和真情感注入筆端,在藝術提煉與思想升華中,使視覺表達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彰顯當代中國的蓬勃氣象。
深挖內涵,描繪精神圖譜。黨史主題美術創作不僅重在“寫形”“寫真”,更重在“傳神”“鑄魂”,反映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砥礪前行的精神面貌,表現黨在百年征程中凝聚起來的精神追求。許多作品在描繪黨的重大歷史事件時,注重把握精神內涵,在塑造英雄楷模和人民形象時,重點刻畫人物的神態和氣質,使作品擁有豐沛的生命意象,散發出奪目的精神光芒。
精益求精,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上下功夫。實現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在弘揚現實主義美術創作傳統的基礎上守正創新,是新時代賦予美術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黨史主題美術創作中,美術工作者普遍注重作品的審美價值,既以審美的方式塑造形象、把握內涵、傳達思想,又潛心探索視覺形式語言,使作品在圖像時代凸顯造型藝術自身的語言特征和優勢,以形象之美、筆墨之美、意境之美打動人心。
探索中國特色美育之路
“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美術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精神,切實擔負起推進新時代美育改革發展的職責使命。
堅持立德樹人,把“美”的創造表達與“育”的目標任務有機統一起來,探索符合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之路,是新時代賦予高等美術院校的重任。各地美術院校在教育教學中注重貫穿美育,在藝術創作中突出美育,在服務社會中彰顯美育,在學術研究中加強美育研究,積極發揮新時代“大美育”的引領作用。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等,紛紛成立美育研究機構或工作室,探索新型美育之路。各院校因地制宜,通過開設美育教師研修班,創立美育講堂和社會美育實踐基地,推出融媒體直播節目等,探索如何加強專業型復合型美育人才培養,啟動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美育學”學科建設,研發具有普遍推廣意義的、全美術科目的跨界美育類課程。
推動社會美育,成為美術館策展的新追求。美術界推出了“美在新時代”等一批主題性展覽和名家回顧展,重溫藝術前輩、名師大家的風范,引導創作、提高審美、引領風尚。近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藝術為人民——劉文西藝術大展”引人關注。畢生堅守“藝術為人民”崇高信念的畫家劉文西,100多次深入陜北寫生,走遍20多個縣區,完成3萬多張速寫畫稿、幾百幅表現陜北革命歷史題材和當地風土人情的作品,在造像中注入對人民真摯、深沉、持久的愛。他歷時13年創作的長逾百米的中國畫系列長卷《黃土地的主人》,全景式描繪了陜北農民在奔向全面小康道路上的精神風貌,感動了無數觀眾。他的事跡和作品,成為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生動案例。
滿足人民群眾審美新期待
“美術、藝術、科學、技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越來越多的美術工作者,揮展科技與藝術的雙翼,不斷創新創造,積極服務社會。
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到美麗鄉村建設,社會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更廣泛的審美需求。各美術院校立足社會協同創新,深入發掘和弘揚中國傳統營建、造物的美學精神,在藝術助力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一系列社會實踐中,使綠水青山和藝術人文交相輝映,拓展了各學科專業與城市、鄉村、社區、園區建設相結合的渠道,催生了一批新的成果。例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公共藝術整體規劃等,都是美術工作者努力用美的理想、美的形式造福社會的生動實踐。
科技藝術等新的美學形態的涌現,助推中國美術站在時代前沿,成為新一輪全球藝術與科技融合浪潮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近些年,新媒體藝術、數字媒體藝術逐漸成熟,各種動態藝術、景觀藝術為公共空間增添了新的文化魅力,生態藝術蓬勃發展,層出不窮的新材料正在催生新的藝術形式語言,人工智能介入藝術創作帶來新的挑戰……科技與藝術的碰撞,推進著藝術創新和技術迭代。
中國美術成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在對外文化交流中,中國美術不斷提升國際話語權。美術工作者積極服務于黨和國家重大慶典活動、主場外交活動、重大標志性活動,在塑造和傳播國家形象中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美術界積極舉辦國際美術教育大會、科技藝術教育國際大會等活動,積極參與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館的項目實施,在交流、交融、跨界、比較中開拓視野。如今,連續舉辦8屆的中國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已成為代表中國藝術主張的“世界最大規模的以繪畫和雕塑為主的國際美術雙年展”。
歷史悠久的中國美術,在文化的涵養中形成了以形寫神、澄懷觀道的優秀傳統,同時形成了藝術與社會、美與生活交融相映的文化特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包括了對美的藝術作品、美的生活環境、美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和期待。“美術”已經拓展為包括創作、創意、設計、公共藝術、城鄉建筑等在內的“大美術”概念。美術工作者將堅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新期待。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1年12月15日 20 版)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隆回縣金石橋鎮中心學校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文藝匯演
下一篇:萬象凱旋門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