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民進黨當局以“修復”為名企圖改變臺北故宮的建筑風格,受到島內輿論批評。\資料圖片
綜合臺媒、中通社報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破損文物爭議還沒結束,近日關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本身的建筑修復爭議又再被翻出來。據報道,臺北故宮準備進行所謂“修復”計劃,用“新建筑”取代或遮掩原有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島內輿論認為,新的修復意見,完全是“形同毀容”,根本是從外觀上“去中國化”。民進黨當局不敢明目張膽地搞“法理臺獨”,只得三番四次將黑手伸向臺北故宮,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斬斷與大陸的歷史文化連結,以遂行“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
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于1965年建造,幾經擴建仍維持原建筑師黃寶瑜的設計,外觀呈中式宮殿風格,并于2020年在臺灣地區被登記為歷史建筑。近年,臺北故宮因展覽空間不足,先后提出“大故宮計劃”、“新故宮計劃”,然而在早前的說明會上公布的設計圖,令附近居民及關心臺北故宮的臺灣民眾大嘆“形同毀容”。
將建筑外觀“去中國化”
臺北故宮博物院公布的修復計劃簡報稱,正館將在1樓前方廣場新建大片玻璃建筑作為入口,不僅取代現有的《懷素自敘帖》玻璃帷幕,且大片灰色屋頂與原米色宮墻不協調,也遮蔽2樓宮墻特色及空間高度的視覺美感。館內則計劃拆除迎賓大樓梯,還將4樓地板打洞,在內部形成一個挑高的八角中庭。
由臺北故宮老員工及周邊居民組成的“大雙溪好土聯盟”近期呼吁,臺北故宮的修復計劃將由內至外破壞歷史建筑。反對修復意見的人士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主體修復,應以漏水、管線修復、結構補強為要,然而計劃卻破壞了原歷史建筑群的完整。在有57年歷史的舊建筑中,做出挖地板等大規模拆除工程,令人擔心是否會破壞結構,而且修復后的主館展覽空間也未能大幅增加,根本是以“修復”之名將建筑外觀“去中國化”。
民進黨當局上臺以來,便大搞“去中國化”,企圖割裂兩岸的歷史和文化連結,其中針對臺北故宮動起的“壞心思”已非首次。早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就喊出“臺灣要正名”,針對“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草案”中的文字“去中國化”,將其中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刪除。2018年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也不諱言,上任后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
企圖割裂兩岸歷史連結
兩年前,臺行政機構欲推動組織改造,將原直屬于該機構的二級機關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改為隸屬文化事務主管部門。還有人建議臺北故宮可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臺北故宮南院改名為“亞洲博物館”。
臺北故宮為什么叫“故宮”?皆因其中的20余萬件館藏寶物和30余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中國國民黨1948年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都凝聚著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精華,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故宮”二字背后所代表的,不僅是積累多年的國際聲望與品牌價值,更承載了中國的歷史記憶與藝術文化。
民進黨“去中國化”行徑
拆除十二生肖獸首
●2016年11月,“故宮南院”將安放于主建筑外廣場的12生肖獸首覆制品拆除、封存。
臺北故宮“去孔化”
●2017年3月,臺北故宮舉辦“萬世師表──書畫中的孔子”展覽,但聲稱“有人質疑孔子與臺灣沒有關聯”,所以考慮修改展名。
展覽回避“明朝”字眼
●2017年5月,臺北故宮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但策展方在媒體上稱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為了回避“明朝”兩字煞費苦心,大中華歷史被一刀切斷,“去中國化”意圖一目了然。
新任院長拋“獨”論
●2018年7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院長陳其南上任第一天就揚言自己主張“臺獨”,并叫囂“故宮臺灣化”。其言論引發臺灣社會輿論質疑這是“去中國化”的政治宣言。
臺北故宮文物南移
●2018年11月,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證實,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整修3年,整修期間文物將遷到位于嘉義縣的南院展出,盼帶動南部觀光。外界質疑臺當局利用臺北故宮為2020年大選討好南部選民。
臺北故宮遭降級
●2020年12月,原隸屬于臺行政機構二級機關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改為隸屬于臺“文化部”的三級機關,還有人建議更名為“亞洲博物館”,引發爭議。島內學者分析,這是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動作又一樁。
叫囂“臺灣制造”
●2022年10月,臺北故宮博物院被島內綠營政客指責有不少紀念品是“大陸制造”,甚至還要求紀念品做到百分百是“臺灣制造”。有網友批評,別說紀念品,臺北故宮的館藏都是“Made in China”,現在民進黨立委竟然要拿紀念品開刀,充滿了“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操弄。
臺胞心聲
新北市民王裕慶:
臺當局想利用“故宮改造”搞“去中國化”是沒有用的,因為臺北故宮的文物是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高雄市民吳政言:
臺北故宮保存的都是中華文物,所以“臺獨”分裂分子一直處心積慮想“去中國化”,但“文化臺獨”消滅不了中華文化。
臺北市民張穆庭:
臺北故宮歷史悠久,它不僅是文物的館藏地,其古色古香的建筑風格也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臺當局應該在既有的美學基礎上錦上添花,而不是打掉重來。
臺中市民林震遠:
從臺北故宮不重視文物保護,到這次臺北故宮的修繕計劃,我們都可以看到民進黨當局搞“去中國化”的動作非常明顯,對于傳統歷史文化完全不尊重。
臺學者:綠營毀歷史建筑是罪人
對于民進黨當局以“修復”之名去除臺北故宮的古典建筑風格,國民黨孫文學校北院院長林定芃認為,臺北故宮的修復計劃由內至外破壞原有歷史建筑,這是民進黨當局意識形態掛帥的結果,企圖從臺北故宮結構和外觀上“去中國化”,顯然不尊重歷史。
林定芃表示,這十幾年來,島內“臺獨”政客借臺北故宮“本土化”之名大行“去中國化”之實,企圖切割兩岸文化聯結。蔡當局圖謀用政治手段掐斷臺灣的文化之根,尤其歷史教科書一直是民進黨當局搞“文化臺獨”的重點對象。然而,民進黨當局推進所謂“去中國化”根本就是蚍蜉撼樹,中華文化的堅韌性絕非區區幾個“去中國化”的動作就能消弭。
林定芃表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這種數典忘祖的行徑,對不起祖先,對不起歷史,對不起中華文化,希望民進黨當局能夠懸崖勒馬。
島內青年學者張立齊表示,民進黨長期以來“去中國化”的狼子野心人盡皆知,不但對中華文化的寶物破損隱匿瞞報,現在又假借整修的名義破壞歷史建筑。民進黨崇洋媚外的意識形態不斷作祟,非常丑陋。
寶物分離 隔海守望
作為中國封建時代的皇家宮殿,故宮堪稱中國最精湛文化藝術品的寶庫。但歷史上故宮文物卻飽受掠奪侵占和顛沛流離之苦。一九○○年,八國聯軍攻占北京后,利用各種機會進入皇宮搶劫;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后,大量國寶通過遜帝溥儀之手流失;故宮博物院成立后,國寶又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炮火蹂躪而經歷了十年的漫漫南遷。
1949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匆忙遷臺時,特意將60多萬件南遷的故宮文物帶走,并在臺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從此一個故宮,有了兩個博物院,國寶分離,隔著海峽守望。70年多來,臺海局勢風起云涌,柳暗花明。盡管國寶仍分置兩院,兩岸故宮博物院的交流隨著兩岸關系的解凍而逐步開展。雖然長期沒有正式的交往,但多年來尤其是學術上的交流是不斷的,兩岸的研究人員經常互相參加對方一些學術研討會,學術研究文章都曾在對方的學術刊物發表。
近年民進黨上臺后,大搞“去中國化”,臺北故宮首當其沖成為被“整理”的對象。島內輿論指出,無論民進黨當局搞什么伎倆,都無法切割兩岸歷史和文化連結。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兩岸青年在廈門同讀經典品味書香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