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歲生日那天,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并立志要做一個文字匠人。
也就是從那天開始,我也決定每年過生日或者前后幾天,都要寫篇文章來作為紀念。
記得那天一大早,我按慣例在早讀,母親打來電話祝我生日快樂,才知道又是八月初十了。
我是一九七四年農歷八月初十出生在湘西永順縣農村,陽歷是9月25日。
我不是不記得自己的生日,只是我們湘西人有個習慣,父母在,一般都不過生日,或者說沒有過生日的想法。
還有種說法,湘西農村人滿了六十歲以后才可以過生日的,可能那時候兒孫滿堂功德圓滿了,大家才熱鬧熱鬧。
再就是我十六歲離開湘西后,習慣上也只記陽歷日子和星期幾,農歷除了清明、中秋和過年外,其余都好像沒怎么上心。
我的精力都用在工作學習和養家糊口上,一個三十五歲才成家的男人,冷暖自知,哪有什么心思過生日!
后來成家了,孩子們也慢慢長大了,大家過生日,也對我的生日重視起來了,而且農歷和陽歷的生日都要過。
為什么?因為我們家八月和九月無過生日的人,可孩子們不能沒有蛋糕吃啊。
一開始,我還有點反對,后來一想,只要孩子們高興,一年就是過兩個生日,也無妨。
再說四十多歲開始習慣過生日,也并不覺得衰瑟,更沒有過一年就少一年那種傷感,開心就好。
一晃,四年過去了,我今年四十九歲了。按湘西人講法,是個進五十歲的人了。
五十而知天命。
可天命是什么?是順其自然?是萬事莫強求?是一個人的生死貧富命里早就注定了?
我也好像沒有思考這么嚴肅的話題,日子嘛,盡量把每一個都過得充實些就好,管它什么天命不天命。
說天命,也無非是好好活著。現在生活好,中國人壽命比過去高多了。五十歲,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生第二春才開始。
不過,一想到還沒有做出點什么事情來,轉眼就快五十歲的人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種緊迫感。
孩子們當然不知我這種緊迫感。
8月初,她們就查了日歷,說9月24日是農歷八月初十,正好星期天,可以吃蛋糕了。
我笑了笑,不好說什么,只是今年以來實在有點太忙,也只能到時候再說了。
沒多久,我接到通知,9月18日到22日,要去北京大學參加長沙市網絡代表人士培訓班學習。
女兒說,24日還是可以回長沙過生日的。可第二天,大漢集團傅勝龍董事長邀請我去貴州修文縣開會,日子恰好是22日到26日。
兒子說,那你就以工作為重吧,回長沙后大家給你補過生日。看來,我躲都躲不掉了。
回長沙后,孩子們還在學校讀書,加上中秋和國慶放假,孩子們也就忘記補過我的生日了。
倒是岳父、岳母記得,中秋在婁底雙峰鄉下時,兩老還給我補了個生日紅包,吃了條大草魚,令人感動。
生日已過,還被人惦記著,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更何況還是岳父岳母!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但四十九歲生日那天,無論是陽歷,還是農歷,我都在貴州修文,一個人默默地過,想了很多,也寫了點文字。
修文古名龍場,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建縣,取“偃武修文”之意,遂命名為修文。
1508年,被貶謫為龍場驛丞的兵部主事王陽明先生抵達龍場,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此后,修文也因此而聞名。
龍場驛設于朱元璋開創的洪武年間,彝族土司奢香夫人效忠大明王朝,為打通貴州與云南通道而設的九個驛站之一。
龍場驛設驛丞一人,吏一人,管理23匹馬,鋪陳23副。所謂驛丞,實際上是郵政所長兼招待所長不上品級的小官。
王陽明貶謫到龍場,驛站一片荒蕪,而且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帶著兩個書童和一個老仆人在洞邊搭了個草棚。
這洞就是“玩易窩”,易,《易經》也,王陽明讀《易經》的地方,也就是“龍場悟道”之地。
9月24日,農歷八月初十,一大早,大漢集團傅勝龍董事長就帶我們去了“玩易窩”。
50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玩易窩”是個景區,早在2006年就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玩易窩”不遠,就在修文縣城,是個地下溶洞,如“丫”字形,有石階上下,洞高3米,最寬處約4米,深30米左右。
我看了不少關于王陽明先生傳記,有說他請人做了個石頭棺材,然后坐在里面悟道,總感覺有點夸張。
這些作者多半該是沒有到過“玩易窩”,貴州無處不是山洞,坐在洞內,睜眼閉眼都是漆黑一片,完全可以悟道。
還有,悟生死也未必一定要到棺材里去。再說,那時候的王陽明被貶,很窮,哪里有錢請人做石棺?
但不管怎么說,王陽明還是非常喜歡讀《易經》的,而且越讀越開心,到“玩”的境界了。
王陽明喜歡讀《易經》,可能是他知道昔日周文王被殷紂王囚禁期間,也曾潛心讀《易經》,悟得其理。
當然,他也知道,后來孔子也曾精讀《易經》,為求得深奧之理,甚至達到了“韋編三絕”的程度。
讀王陽明的各種傳記,我發現自從他被大太監劉瑾投入牢房后,時常看得多的也是《易經》。
看得出,王陽明對《易經》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我們甚至很容易推斷,“龍場悟道”與研讀《易經》密不可分。
其實,在《玩易窩記》中,王陽明已經寫得很清楚了:“假我數十年以學《易》,其亦可以無大過已夫。”
什么意思?他是后悔自己沒有早點讀《易經》,不然,也就不會有什么大的過失了。
那么王陽明在“玩易窩”里讀《易經》,究竟悟出了什么?“龍場悟道”之道又是什么?
王陽明《年譜》說“先生始悟格物致知”。后人描寫這一段經歷時,也多是想象,說他忽然從山洞里呼躍而出的。
這行為確實嚇人,一陣激動之后,他還說了句后人讀起來較難懂的話: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圣人之道蘊藏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過去一直向心外求理的方法錯了。
當然,并不是說“我”就是圣人,而是說大家的心性之中具備一切成為圣人的潛能或“圣性”。
按他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基因,人人都是平等的,“我”才是自己的主人。
可能怕理論難懂,王陽明后干脆用詩句表達: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意思不言而喻:我們改變不了外在的事物,但可以改變自己對事物的看法與態度。
或者說,一個人的內心強大了,所有一切煩惱困難憂愁也都迎刃而解了。
可內心的強大并非一蹴而就的。王陽明在《教條示龍場諸生》中說,必須“立志”“勤學”“改過”和“責善”。
自宋代以來,學術界提倡做學問的目的是為了成圣賢,可首先強調做學問先要“立志”的人,卻是王陽明。
有了志向,自然應當從事于學問,而且必須勤奮謙遜。反過來說,但凡學習不勤奮的人,一定是志向不堅定。
錯誤,大賢大能之人都無法免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人不是以沒有“過”為貴,而以善于改正錯誤為貴。
人是社會的人,離不開朋友。可對于朋友的不足或過錯,應該委婉提醒,而不是直白說出,方式方法很重要。
但這樣說并不表示我們被人直接攻擊就不能接受。王陽明認為“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師也”。
說來說去,49歲生日那天,我在貴州“玩易窩”里玩了很久,也不過是把這些年讀王陽明先生的收獲梳理了一下。
我認為,很多時候的很多事情,不會以我們個人的想法而改變,但我們可以從內心出發,先來改變自己。
這不是庸俗地認輸,也不是委屈地投降,是在堅守原則底線下的讓步,或者說是另辟蹊徑。
其實現實也是這樣。交朋結友也好,工作謀生也好,為人處世也好,多從自身找原因,沒必要強加于人。
無疑,做人也應該有底線,或者說“良知”,要努力用心去做是基礎,順其自然不勉強也常是明智之舉。
生日那晚,當我把在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之處的收獲與傅勝龍董事長交流時,他說,能從自身找原因的人值得敬重。
不過,他向我提了個問題:大漢集團的高管們來貴州修文學習,可以學到些什么?
“知道、明白、相信!”我脫口說了三個關鍵詞,并認為這是三個境界,還從個人、企業和國家三方面舉例解讀。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任何一次學習,都是不斷刷新自己的無知領域,知道則是一切行動的開始。
譬如大家來修文學習,首先得知道這是王陽明“龍場悟道”之處,知道企業希望大家學些什么。
其次是明白。要明白500多年前王陽明為何來這里悟道?悟出了什么道理?弄明白這與個人和企業發展有什么關系?
最后是相信。要相信“龍場悟道”之偉大,相信通過這次學習能改變自己,相信企業發展思路決策一定明天會更好。
知道!明白!相信!這說起來好像非常容易,要真正做到確實很難。
就個人來說,譬如孩子讀書這件事,孩子們不傻,大都知道家長和老師嚴格要求是對他或她好。
但不少孩子不明白為什么要這樣嚴格?不會明白這種良苦用心,因為孩子的世界只有好玩,沒有殘酷的生存壓力。
最難的是相信。孩子們不太相信大人們如此嚴格會有好的收獲,或者說小家伙們看不到自己的未來。
這種“看不到”或者“不相信”與年齡有關,與知識有關,也與經歷密不可分。
大到國家。很多人都知道某些政策出臺了,某些重要會議召開了,但不一定明白為何如此,不明白還不學習,也就無從相信了。
不相信,一般就不會有什么行動,相反,還會用以往的思維說三道四,指手畫腳。
所以說來說去,還是無知。王陽明先生也說過:“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既然不知道,那就認真學習吧。學習了,思考了,弄明白了,那就一定要行動,行動了,相信再怎么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學習充盈知識,思考增長智慧,行動書寫人生。從心出發,也是重新出發,這就是我49歲的生日感悟。
毫無疑問,得感謝王陽明先生,感謝貴州修文,感謝大漢集團,也感謝那個看起來有點小其實并不小的“玩易窩”。
當然,從現在開始,我也準備好好來讀讀《易經》了。(完)。
劉 明,男,湖南永順人,現定居長沙。湖南省政協委員,湘西州政協委員,湖南省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毛澤東文學院第十九期學員,新華號“2021年度最具影響力創作個人,紅網論壇“2021年度原創達人”,中新社原記者,十八洞村原顧問。湘西世界地質公園、大漢控股集團、鳳凰旅投集團公司、永順縣毛壩村、長沙市瀘溪商會、保靖縣委宣傳部、雙峰縣委宣傳部等單位宣傳策劃顧問。
欲購買《追尋沈從文的足跡》一書,敬請聯系作者劉明,微信手機同號18508408988。
相關系列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婁義華:慢行的力量,美好之事皆慢慢呈現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