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浪似海。小車在湖南攸縣寧家坪鎮黃公村大道上穿行,只見一部部收割機在廣闊田野中穿梭般地回來收割,然后將一車車滿載的金色谷子,分散在各個屋場翻曬,呈現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
“今年,我們利用高標準農田種植3850畝優質稻,產糧3100多噸,平均每產800多公斤,是全鎮產糧的第一大村!”該村黨委書記吳松巖如是說。
該村憑著這份非凡成績被攸縣縣委、縣政府授予“糧食生產先進村”榮譽稱號。支撐這份榮譽的,正是他們的成功密碼——好田好種。
村有良田三千畝
黃公村地處寧家坪鎮西北邊境,轄46個村民小組,1302戶,近5000人口,有耕地面積4850畝,全分布在一條主垅及8沖16Y的山沖里。為實現“農田必須是良田”的發展目標,該村先后利用國土整理、農田綜合治理、水庫除險保安等項目,綜合投入逾千萬元資金,對山、田、水進行了綜合治理,水泥防滲小一型水庫1座、新修小二型水庫1座、防滲骨干山塘48口、整理基本農田3000余畝,修筑田間水泥渠道4萬多米,田間機械路四通八達,做到了旱澇保收。
如今,,全村普遍實現了“田長制”,運用現代高科技將所有基本農田納入“攸縣移動一張圖”依法管理,為耕地設置“高壓警戒線”,做到“寸土不失”,并有效推行“耕地七嚴禁”,杜絕耕地“非糧化”。
統一普種優質稻
吳松巖說,在黃公村優質稻的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為此,村里采取上下“一盤棋耕”,進行大力引導,從逾百的水稻流行品種中,精選米質優、市價好、產量穩的“隆兩優1146”等主要當家品種,在全村廣泛推廣。
主管村糧食生產工作的副書記唐建武介紹,蘇家組的村民劉新華去年科學種植1.1畝優質稻產糧1050公斤,成為全村畝產近達“噸糧”的產量之最。
石興組今年59歲的種糧大戶劉仲方說:“在化肥、農藥漲價,種田成本高的情況下,我由于選擇了富硒稻種植,米質口感柔軟、甘甜,確保了市場銷路,去年種植160畝優質稻,同樣獲得了18萬元的純利潤。”
田野協奏“科技曲”
統一育壯秧,秧好半年禾。村里努力向上爭取相關項目,并按育秧地點、承包人選、育秧面積、品種選擇、技術措施、服務對象、質量保障“七落實”辦法,進行集中育秧,以增加禾苗主穗株數、每穗結粒量,有效確保了糧食產量。
稻油來輪作,水旱助增收。陽春三月,滿垅油菜,漾成花海。近年,該村采取“油菜+水稻輪作”模式,利用冬閑田種植油菜,油菜收割后再種植水稻。據種植戶介紹,稻油輪作每畝可增加純收入700多元,并因“水旱輪換”,明顯改善水田土壤,提升地力,能使水稻產量更高。
告別舊傳統,生產機械化。種糧大戶劉仲方又介紹說:“我家現擁有大型耕田機1部、收割機1部、盤托機2部、鏟車1部、無人機1部,機械總價值近30萬元。”據了解,一部大型耕田機一天就耕田40多畝、一部收割機一天能收割水稻50多畝、一部無人機一天能完成撒藥治蟲300多畝,人只要坐在不同的駕駛室里,手指在鍵盤上輕輕一點,這些“鋼鐵大俠”便能“一呼百應”地馳騁田野,有條不亂地耕田、施肥、下種、中耕、除草、治蟲、防病、收割、脫粒、裝運、烘干……高效、全面地完成了水稻生產的整個過程,迸發出機械在糧食生產中的無與倫比的巨大生產力。( 李放鳴)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湖南隆回金石橋鎮:黨建引領茶飄香?做活產業“茶文章”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