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考察調研,在銀川市金鳳區長城花園社區,了解推動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等情況,強調民族團結非常重要。此前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果洛西寧民族中學考察,要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學校思政課的一個重點”。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扎實推進,民族地區脫貧摘帽奔小康、面貌日新月異,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翻開新篇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一部中華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團結凝聚、共同奮進的歷史。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各地推動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從居住生活、工作學習、文化娛樂等日常環節入手,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創造了良好條件,各族群眾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有序流動,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廣度前所未有。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更加堅韌。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從全國來看,民族地區在資源稟賦、發展條件、比較優勢等方面存在差異。各民族地區緊握發展這把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把資源優勢轉化為探索高質量發展的勝勢,在發展中尋求最優解。特別是進入新時代,民族地區經濟實力大幅躍升,人民生活極大改善,民族文化繁榮發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各民族攜手并進,正在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各民族和睦相處、共同發展的動人場景,在全國各地處處可見。在四通八達的鐵路網上,開行著幾十對公益性慢火車,把民族地區、偏遠地區鏈接在一起,保障了各族群眾工作出行、求醫問診、走親訪友等需求。在云南大理洱源縣鄭家莊,漢、白、彝、藏、納西、傣、傈僳7個民族170多戶人家和諧共居,各族群眾手足相親……2012年以來,全國已累計命名2055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示范單位,民族團結進步已經拓展到企業、鄉村、機關、社區、學校等各種社會單元。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主題文化活動”深入開展,通過人民群眾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推動各民族文化更加創新交融。全國各族少年兒童在“六一”之際參加“石榴籽祖國行”主題隊日、“向國旗敬禮”等系列活動,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搭建起各民族展示風貌、交流互鑒、情感交融的舞臺……隨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持續深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越鑄越牢,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目標越宏大、任務越艱巨、形勢越復雜,越需要鞏固和加強各民族團結,筑牢戰勝風險挑戰的銅墻鐵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確保各族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步調一致向前進。(張全林)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胡揚平:六月之韻十首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