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夜間經濟成為打造城市品牌、推動消費升級的新引擎。其繁華豐富程度,反映了一座城市的時尚和活力指數,點亮“夜經濟”,已經成為城市消費提檔升級的發力點。
盛夏的夜晚,記者走進內蒙古多地的“夜市”,除了滿滿的煙火氣,琳瑯滿目的民族手工藝品讓人眼前一亮,這些匠心獨具的藝術品,深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民族文創店里琳瑯滿目的特色工藝品。人民網記者 富麗娟攝
青磚灰瓦,古韻悠長。記者來到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古色古香的氣息撲面而來,除了品嘗民族傳統奶制品外,這里的民族手工藝品也精彩絕倫。雕花的馬鞍、羊皮上的烙畫、精致的馬頭琴擺件……這些琳瑯滿目的手工藝品,讓人忍不住好奇地去了解它們的制作過程,尋找藝術品背后的故事。
在毛氈烙畫老手藝人趙六的店鋪,一位烙畫師傅在他的指導下,正在用烙筆繪圖。鐵器為筆,毛氈為紙,不大功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畫便展現在人們面前。內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毛氈烙畫起于西漢末,興于明清間,不施顏料,僅憑烙鐵筆的溫度和使用筆的力度來“涂抹顏色”,意在筆先,提筆勾擦點,落筆畫即成。
2000年初,趙六一家人將店面開到了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現如今,從羊毛氈的供給、羊毛氈紙的制作、手工繪制烙畫,到最后的銷售,趙六一家已經將羊毛氈烙畫做成了自己的“產業鏈”。“通過網絡傳播,我們也有了穩定的客源,這門老手藝能傳承下去了,起碼不會斷在我的手上。”趙六笑著說。
在包頭金街,“守藝”的故事同樣精彩。
“守藝”工作室里精美的飾品。高旭攝
街上的“守藝”工作室里游客絡繹不絕,項鏈、手鏈、耳飾等蒙古族銀飾令人目不暇接。作品傳承了蒙古族銀飾,融合各民族文化的元素,每一件飾品都是特別精致的藝術品。據店主蘇力迪介紹,這里制作的手工藝品已遠銷東南亞。
守藝工作室蘇力迪正在研究顧客定制的銀飾品樣式。高旭攝
2022年,銀飾制作技藝列入第七批包頭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手藝更是“守藝”,蘇力迪在家人的耳濡目染下,重新拾起銀飾制作,創新傳承,讓這個非遺項目煥發出新的光彩。“我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精美的作品,了解北疆文化的誘人之處。”
剪紙、六合枕、傳統羊脂皂、馬頭琴工藝……各具特色的民族手工藝抱團發展,打造了自治區級非遺特色街區包頭金街的獨特魅力。徜徉在古街巷中,抬頭可見的“復盛公”“復義和”“義盛泉”“永合成”等知名商號招牌,讓人頓感北疆文化的歷久彌新。這里,每一個老招牌都是一個商業傳奇,曾見證了老包頭的繁榮,見證了人世百態,見證了一座城市的人間煙火。
在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東山紅星不夜城,記者遇到了蒙古刀非遺傳承人聞都蘇。走進聞都蘇的工作室,蒙古刀、金銀飾品、銅雕塑等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讓人應接不暇。除此之外,蒙古族家具制作在聞都蘇帶領的團隊下,每一件家具都典雅、高貴、時尚,同樣深受游客的喜愛。
聞都蘇的團隊有10多個人,以一把椅子為例,從手繪起版、定形、大花雕刻、精修、上色、包裝,一般需要3個人,最快也得20天才可以完成。“我們制作的家具沒有一個是重復的,都是純手工打造。很多游客來到工作室,一眼就看中了我們的家具,精美的造型,不少游客認為很有收藏價值。”聞都蘇介紹道。
東山紅星不夜城以“呼倫貝爾夜間旅游新地標、夜游經濟新引擎”為定位,是匯集夜游、夜購、夜娛、夜宿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文商旅綜合體,在這里,裸眼3D大屏、集裝箱經濟、互動演藝等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感受草原城市的夜游風情。同時在不夜城的商店里,多種民族手工藝品也為不夜城的繁榮增添了亮點。“來這里,一站式可以買到各式各樣的民族手工藝品,真的很方便。”來自江蘇的游客李先生說。
近年來,內蒙古在積極打造自治區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出臺政策支持夜間經濟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獨具特色的“夜經濟”正在點亮內蒙古新“夜”態,為內蒙古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光添彩。(白建平、孝金波、富麗娟、苗陽、李楠楠、劉藝琳、寇雅楠)
相關熱詞搜索:
上一篇:笑言:祈天(外三首)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