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的70年,是中國經濟砥礪奮進的70年。70年風雨兼程,70年春華秋實,從一窮二白的經濟體發展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落后的農業國演進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從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從溫飽不足邁向全面小康……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譜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的壯麗篇章。
站起來,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
新中國誕生,從根本上扭轉了近代以來民族衰落、國家羸弱、民生凋零的頹勢。政治上的獨立,迫切需要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實現國家工業化,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重要物質保障。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面臨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工業部門殘缺不全、工業分布極不平衡的基本國情。百廢待興,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建立起強大的獨立的經濟體系尤其顯得迫切和重要。從“一五”開始,國家有重點進行大規模投資,加速工業化進程,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國防等領域,初步建成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此外,這一時期,中央加大對中西部地區投資規模,促進了內陸經濟發展,縮小了區域發展差距。
盡管前進道路上遭遇一些困難挫折,但建立獨立自主的經濟體系,首先解決了經濟發展中“有沒有”的問題,為日后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這一時期對經濟發展道路和規律的實踐探索,為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富起來,改革開放創造經濟發展奇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從農村到城市,從沿海到內陸,從國內到國外,中國進入了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新時期,為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經濟快速發展,經濟總量連上新臺階:1986年突破1萬億元,2000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超過意大利成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2010年達到412119億元,超過日本并連年穩居世界第二……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從封閉半封閉走向全面開放,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以更主動的姿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促進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在經濟快速發展推動下,人民生活從貧困走向充裕、走向小康,消費能力顯著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明顯。
改革開放讓中國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更為重要的是,改革與開放一體兩面,互為促進,是我們找到的一條適合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道路。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農村、國企、財稅、金融、外貿等領域全方位、立體式的一系列改革開放舉措接踵而至、開花結果。改革開放造就的制度紅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成為創造中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最重要動力。
強起來,高質量發展奮進新時代新征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新時代,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新時代新征程新作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改革開放再出發,開啟了經濟發展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綜合國力持續提升。近三年,經濟總量連續跨越70萬、80萬和90萬億元大關,2018年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接近16%。按不變價計算,2018年GDP比1952年增長174倍,年均增長8.1%;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長9.4%,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為18%左右,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今日的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也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不僅是品類齊全的“世界工廠”,也是規模巨大的“世界市場”;中國制造、中國創造不僅深刻改變著中國,也對世界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緊扣高質量發展主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打好三大攻堅戰等重大舉措,使中國經濟由量大轉向質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在各種風險挑戰面前,中國經濟展現了強大的韌性,保持了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大勢。
總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一代有一代的歷史使命,一代有一代的美好愿景。站在今天,回望過去,中國經濟發展取得偉大成就,天翻地覆慨而慷;站在今天,眺望未來,勠力同心、砥礪前行,不斷推動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中國經濟將迎來更燦爛的明天。(作者張德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