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每日新聞》11月18日發表了題為《總統大選后的美國與世界》的文章,文章認為,美國大概率不會回到“特朗普之前”的美國了。特朗普或許加速了美國的衰落,但拜登帶來的可能也只是減慢衰退的速度這種程度上的區別罷了。全文摘編如下:
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已經確定贏得此次美國總統選舉,并將于明年1月實現政權更迭。與共和黨候選人、現任總統特朗普的激戰,凸顯當前美國社會的“撕裂”。巨大鴻溝如何彌合?大選結果又將對美國今后外交和安全政策帶來什么影響?本文將為您帶來熟悉美國社會和國際政治的兩位學者的觀點。
消弭分歧的辦法有限
慶應大學教授渡邊靖:特朗普仍然具有影響力
此次美國總統大選是28年來在任總統首次謀求連任失敗,這意味著美國民眾作出了一個重要決斷。特朗普雖說是失敗,但得票率從2016年的45.9%增至47.3%(截至17日數據)。雖然在此前民調中處于劣勢,但投票開始后一度難分勝負,可以說特朗普也的確是戰斗到了最后一刻。支持特朗普的階層未來可能會繼續對美國的社會、政治、外交施加一定的影響力。
在11月7日的勝選演說中,拜登向國民喊話稱“我們要團結不要分裂”,這種試圖團結思想并不極端的“中間派”的理想主義思維也存在風險。過去30年,一直以來主宰美國的走中間路線的精英階層,引發了民眾越來越強的不信任感,結果就是極端思想開始贏得市場,民主黨更向左、共和黨更向右。
實際上,消弭分歧的辦法的確有限。首先要做的是結束特朗普式的煽動分裂的操作。特朗普當選后,完全沒有意識到作為總統應當為全體國民的利益服務,其執政的全部目的就在于穩固自己的支持基礎,動輒給反對勢力扣上“騙子”之名,煽動對立。而拜登表現出來的和解姿態至少有助于扭轉社會風氣。
第二步,通過在新冠疫情、經濟、就業等現實問題上取得成績提高凝聚力。
第三步,在不涉及意識形態的領域推行符合雙方共同利益的政策。因為一旦關乎意識形態,將會有很大一部分議題無法達成妥協。
但在特朗普的支持者中,對于“民主黨的民主”存在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比方說他們傾向于認為“奧巴馬醫改”就是通過收稅讓少數族裔獲利??梢哉f他們與拜登的支持者擁有迥異的社會觀,雙方之間毫無交集。越來越多的人通過社交媒體獲取信息,人們被屏蔽在自己關注的信息之外,人與人之間變得愈發難以溝通。在這種應當稱之為政治部落主義的現狀下,對話已經變得非常艱難。
中等收入階層的解體與經濟結構變化、白人比例下降等人種構成上的變化相關聯,即便換了一個總統,情況也不會戲劇性地得到改善。持極端立場的勢力崛起是所有存在大量移民和難民的發達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我們將密切關注美國會以什么方式復原。
很難回到“特朗普之前”
北海道大學教授吉田徹:向內轉的趨勢不會變
二戰后,美國確立了其在政治、經濟、軍事領域壓倒性的優勢。但越戰以后,美國國力日衰。冷戰結束后,美國人開始思考是否還需要為國際協調付出成本?特朗普的本國優先不過是挑明“美國對于向國際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既無能力也無意愿”。美國民眾的關注點日益聚焦國內事務也是特朗普政府之所以上臺的結構性背景因素。
特朗普退出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退出巴黎協定、退出世衛組織,給國際協調體制猛踩剎車。因為在特朗普看來,與一國單獨交涉有助于美國占據有利態勢。至少在這一點上,特朗普外交是一種合理的戰略。
特朗普外交導致多個同盟關系產生龜裂,惡化了國際協調體制,大大加劇了不確定性。歐洲國家開始探索在對外防御問題上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歐盟也在謀求提高自身的自律性。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土耳其等國利用美國霸權衰落導致的國際秩序動搖,謀求提升本國的地區影響力。本國優先已經引發了惡性循環。
美國輿論并不一定希望美國重新找回當年在國際社會中的那種存在感。新冠疫情、種族對立、經濟不平等這些國內問題才是拜登政府的優先事項。所以,美國大概率不會回到“特朗普之前”的美國了。特朗普或許加速了美國的衰落,但拜登帶來的可能也只是減慢衰退的速度這種程度上的區別罷了。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