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報貴州訊(記者 劉鵬飛 通訊員 王道東)在黔東南苗寨、侗寨游,體驗多姿多彩的旅游成了不少游客的選擇。
國慶長假第三天,肇興侗寨迎來了“國慶”假期旅游高峰,侗寨內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共同感受肇興侗寨的民族文化和秀美風光。僅10月1日當天,肇興景區入園人數就已達到4975人。
2019年70周年大慶黃金周,西江苗寨景區迎客24.9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3億。
10月1日至3日,經初步測算,黔東南州共接待游客 295.8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4.75億元,其中紅色旅游區接待游客7.14萬人次,接待入境游客6151人次。
黔東南青山綠水養眼,藍天凈土養肺,民族文化養心,田園生活養神,傳統飲食養顏。
黔東南是全國乃至世界名副其實的“森林之州、歌舞海洋、百節之鄉、非遺之冠、銀飾之都”,是讓人心靈深呼吸、養生大休閑的生態福地。被聯合國推薦為“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全球十大旅游勝地之一;是世界鄉土文化基金會確定的18個原生態民族文化保護圈之一。
千百年來,黔東南33個民族躬耕壟田,生態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在這里交織出五彩斑斕的色彩,形成了“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色風土人情。
“生態”與“文化”是黔東南的稀缺的旅游資源,也是黔東南走向未來、走向世界的“兩個寶貝”。
這里有以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為代表的3000多個民族村寨,錯落有致地演繹著“歌舞天堂、節日海洋、文化千島”的村落文明。這里有以侗族大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彰顯著原生態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
2016年5月6日,貴州省委提出了“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定位,更是為黔東南后發趕超、跨越發展明確了戰略方向。
黔東南州委、州政府在多次對文化旅游發展定位進行審視后,充分認識到文化旅游業是黔東南的“硬資源”,是最有可能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最具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產業。
“要堅持以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為目標,按照國際視野國際水準,樹立全球視野配置旅游資源的理念。”這是黔東南州凝聚的共識。
十二五以來,黔東南州圍繞創建中國苗侗風情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奮斗目標,深入推進全域旅游發展戰略實施,初步構建了“大旅游”發展格局。
2016年5月6日,貴州省委對黔東南州提出了“牢牢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兩個寶貝,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發展戰略定位,開啟了新時代黔東南全域旅游的“井噴”態勢。
千古百業興,先行在交通”。四通八達的公路如長虹橫臥,縮短了各地的距離;高速公路從無到有再到縣縣通高速;農村公路從羊腸小道到泥巴路再到村村通水泥路,鐵路從綠皮慢車到快速潔凈的高鐵……
黔東南州交通出行從“雙腳丈量”到“高鐵時代”,發展形成“公鐵水空”一體化的大交通格局,交通出行日益便捷。
大道坦蕩,行路不再難。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與飛速發展的高鐵、航空、水運交相輝映,黔東南交通按下了發展“快進鍵”。
古鎮游、鄉村游、溫泉游、生態游、避暑游興起,一批批粵語口音的游客紛至沓來。黎平肇興侗寨 , 在貴廣高鐵通車后一年比一年熱鬧 。
2018年黔東南州接待游客首次過億,達到1.08億人次,旅游總收入937億元。
據統計,十三五以來,黔東南州共接待游客2.24億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11.43億元,均增長30%以上,實現高速高質發展。
相關熱詞搜索: